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創造生命的奇蹟

我深信
我所必須知道的一切都會顯現在我的面前,
我所需要的都會來到我的面前,
在我的生命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的。
一個人心中所思考的,
往往將決定他往正向或負向的路上走。
生產過程的經歷也和人的心裡模式息息相關。
所以,
只要願意對自己的生產做準備,
一切的緊張,恐懼,害怕都會因此消滅。


不斷的實踐自己的信念,那麼所有美好的事就會發生!!

生命的奇蹟是在行動中彰顯愛.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賦權婦女自然分娩

助產師最開心的就是聽到懷孕,再懷孕的訊息!讓我們做好準備並靜靜等待小天使報到囉!

賦權婦女自然分娩是助產師最重要的工作
助產師幫助婦女
積極
肯定
和樂觀的態度
迎接即將誕生的喜樂
幫助婦女塑造
屬於自己的
分娩經歷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哭泣中的孩子必須被回應的10個理由(翻譯文章)


1. 嬰兒在開始嘗試進行溝通時,還無法使用語言,唯一的方式是非口語的。小寶寶不可能把開心的感覺說出口,但她可以笑。她不可能把難過或生氣的感受說出口,但她可以哭。如果小寶寶的笑容得到了回應,但哭泣卻被忽略,她所接收到的訊息可能是有傷害性的,也就是,只有在她開心的時候,她才會被愛,被照顧。持續不斷接收到這樣訊息的孩子,數年之後,他們就不會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真正被愛,被完全接納的人。

2. 如果小孩試著溝通自己的難過與生氣的情緒,卻不斷的被忽略,孩子就無法學會如何將這些感受轉換成語言的方式表達。哭泣必須被適當地,且正面的回應,孩子所接收到的訊息才會是,他所有的情緒與感受都是被接納的。如果他的情緒感受不被接納,而哭泣則會被忽略,甚至處罰,那麼他所接收的訊息則是,難過與生氣的情緒感受是不被接納的,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都一樣。孩子無法自己理解,當他長大一點,學會使用語言了之後,難過與生氣的情緒是可以適當地以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孩子在那當下只能選擇他會的溝通方式;而孩子要能完成一件事情,必須有機會去學習。每個孩子都只能依照他的年紀,經驗,與當下的環境條件,盡其所能地去進行溝通這件事。因此,若是孩子因為沒有辦法做到超過他的能力所及的事情,而受到責備或處罰,那不是很不公平嗎?

3. 如果孩子得到的訊息是,父母只會在她行為表現「良好」時才會有所回應,孩子就會開始隱藏自己「不好」的行為,以及「不好」的情緒感受,不僅是在他人的面前隱藏,甚至對自己進行隱瞞。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可能會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因而無法完整地表達溝通身為一個人會產生的所有情緒與感受。沒錯,的確有許多成人發現自己很難以適當的方式表達生氣,難過,或其他「負面」情緒。

4. 兒童早年時期無法表達的怒氣並不會無故消失。憤怒的情緒會被壓抑,並且不斷的累積,直到孩子再也承受不了了,同時孩子也大到不再害怕處罰為止。最後當這個存放怒氣的容器被打開,父母可能會覺得驚嚇,且不知所措。父母已經忘了那是過去數年來,成千上百次讓孩子感到挫敗的時刻,怒氣就這樣一點一滴的存放了進去。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指出,「挫敗引發怒氣」,這樣的說法在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的反叛行為上表露無遺。父母應該被協助,去瞭解對一個孩子來說,當她哭泣時而不被理會,那種「被視而不見」的感覺是多麼的令人感到挫敗啊,或者當她在嘗試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時,卻被大人忽略或處罰,那是多麼的無助,多麼令人沮喪啊!

5. 所有人生來就知道,自己的所有情緒與感受都是正當合理的。如果只有「良好」的行為會得到正面的回應,那麼我們就會漸漸失去這個信念。這真是一場悲劇,因為只有當我們完整的接納自己與他人,不論我們曾犯下什麼錯,我們才可能擁有一段愛的關係。如果我們在童年時期沒有被完整地接納,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那是什麼樣的感覺,我們也不會知道如何將這種被接納的感覺傳達給他人,無論我們進行多少次心理諮商,讀多少書,或者進行多少思考。想想看,若是我們從一出生就體驗了無條件的愛,生命不是容易多了嗎!

6. 那些猶豫著是否該回應理會孩子哭泣的父母們,或許該想想看,自己面對類似的情境時的感受。父母或許會認為忽略孩子的哭泣是正確的,然而當他們自己在嘗試與另一半進行溝通對話,卻被忽略時,則會感到極度的憤怒。我們社會中似乎有許多人相信一個人要到某一個特定的年紀,才有被聽到的權利。然而究竟要到幾歲才能擁有這樣的權利?孩子的確幼小無助,但那不代表他們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相反的,越是弱小的人,越是需要我們的同情,關注與協助,不是嗎?

7. 如果孩子所得到的身教是,弱小無助的人就活該被忽略,他們也會跟著失去與生俱來,對其他所有人類的同情心。幼小無助的嬰兒哭泣若是被忽略不理,他們會開始相信這是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正確方式,並且相信「強權即公理」。沒有了同情心,日後將會發展出更多的問題,甚至暴力行為。為什麼一個殘暴的罪犯無法對受害者產生同情憐憫之心?或許我們該想想看,這個人是在什麼時候,在哪裡失去了他的同情心?同情心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消失。沒錯,它是被偷走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忽略或是懲罰,一點一滴,直到完全消失。失去同情心,對一個小孩來說是最悲慘的一件事情。

8. 當孩子透過父母的身教學到忽略孩子的哭泣是正確的,她很自然地也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除非有人介入。不適當的教養會不斷的傳遞到下一代,直到新的經驗出現為止。如果父母在孩童時期就學到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就容易多了嗎!不適當教養的惡性循環會打斷,或許要從旁觀者看到孩子在受苦時不再漠視開始。停下腳步,出手協助!這或許是那個孩子有生一來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是正當合理的,而且還很重要。這個重大的訊息可能會讓她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再度想起。

9. 哭泣是大自然所提供的一種訊號,原本的設計就是要讓大人覺得吵,這樣孩子的需求才會被滿足。忽略孩子的哭泣就像是忽略煙霧偵測警報器所發出的警告訊息一樣。這個訊號本來就是要來吵我們的,這樣我們才會去注意到有重大事件發生了。只有耳聾的人才會不理會煙霧偵測警報器,但是許多父母卻對孩子的哭泣裝聾作啞。就像是警報器一樣, 孩子的哭泣大聲刺耳,就是為了要取得我們的注意力,這樣我們才會去關注孩子重大的需求。如果沒有需要,大自然不會沒有理由,沒有原因的設計給孩子這樣一個時常會用到的訊號工具。

10. 只對「良好」行為有回應的父母可能會相信他們是在訓練孩子表現的「更好」。然而,這些父母自己卻是在別人以善意對待時,顯得特別願意合作。這樣的雙重標準,彷彿小孩和大人是不同的物種,有著不同的行為準則。事實上,這樣的想法一點都不合理,因為我們無法判定一個小孩在哪個時間點上突然轉變為「大人」的行為準則。 事實其實單純多了:孩子也是人,他們的行為準則跟所有其他人一樣。就和我們一樣,他們對於善意,耐心,與同理最能表現出正面的回應。當父母對於孩子為什麼會有「不良行為」有疑惑時,或許該停下腳步,捫心自問:「當有人溫柔友善地對待我時,我會比較願意合作?還是當對方用我剛剛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我時,我會比較願意合作?」

堅強~成為一個母親的條件

有新聞才有話題!新聞過後呢?
最近溫柔生產 居家生產 助產師議題好夯!!
但是!真的,聽見台灣懷孕婦女與助產師的聲音?
其實每一個媽媽都是值得被這樣照顧著的。
助產照護才是每一個產婦,應該要得到的醫療與幸福。
不是現在的這個樣子。
堅強~
成為一個母親的條件
強化的社區,
來自堅強母親,
堅強的母親,
來自強化的社區,
只有透過共同努力,
支持,
我們可以改變。




擔任「助產師」,是付出,更是獲得;
是服務,也是真正學習的開始…
在陪伴的同時,豐富的其實是自己!